一、中宣部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中宣部、教育部日前制定并发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健全完善评价标准,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
《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把师生评价作为教材修订重要标准,吸收一线师生参与教材修订工作;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5年内遴选和培育100个形式新颖、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18日)
二、教育部发布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设立新闻发言人
教育部党组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教育系统主动做好新闻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意见》强调,要将新闻发布与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同步筹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正确导向,加强信息发布,注重互动交流,积极营造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意见》指出,要主动做好新闻发布。各地各校研究制定重要政策文件、规划方案时,要同步部署发布和解读工作。涉及公众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出台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出台后要深入解读相关背景、主要内容、落实举措。要积极回应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要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对外发布,说明情况,表明态度,并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发布后续进展和调查处理结果。
《意见》强调,要落实责任机制。各地各高校主要负责人是新闻发布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握基调方向,解决突出问题,带头接受采访。业务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承担新闻发布的主体责任。各地各高校要加快建立健全舆情搜集、报告、研判和应对机制,发生舆情的地方和高校是舆情处置的第一责任主体。
《意见》要求,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各高校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发言人根据授权发布信息、阐述立场,名单及工作机构联系方式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地各高校要明确专职人员负责新闻发布、舆情监测、新媒体运行等工作。推动培训常态化,提高教育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广泛动员师生参与典型发掘、新闻策划、采访报道、网络评论,切实发挥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
《意见》明确,要切实加强正面宣传,积极推广各地各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深入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师生典型。要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吹风会、集体采访、网络访谈、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通过数据、图解、案例等方式,提升传播效果。要大力推进政务新媒体建设,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更加重视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建设运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建设外文网站。要善待善用媒体,充分发挥教育媒体作用。
(《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1日)
三、创新精神培养将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本科专业内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要求将纳入相关国家标准。
林蕙青表示,在国家将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要求纳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同时,各高校应认真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实际,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要求;要构建有针对性的、时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了通识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要注意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林蕙青说。
(新华网 2015年8月18日)
四、上海规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走过场”
上海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参与高校已达14所,上海市教委要求这些高校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且保证课时,不能“走过场”。
为鼓励高校优秀教师投身本科教学,从去年9月起,上海市遴选上海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明确规定8所高校凡受聘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不得低于108个课时,担任行政或其他职务的“双肩挑”教师不得低于54课时,且每学年均需承担指导青年教师、培养助教或师资博士后任务。同时,凡受聘教师均要遵守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为学生答疑和辅导的时长都有明确规定。
为了解该计划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机构近期对这些高校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授课较为规范认真。教师坐班答疑平均到岗率为95.1%。制度建设上,参与高校均根据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举措,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打破院系,按教学模块组建名医名师领衔的跨学科教学团队,以“探究式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优化教学策略。
(新华网 2015年9月4日)
五、中国人民大学19项改革“纯化”博士生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改革首个子项——《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若干要点》日前正式发布。此次提出的19项综合改革配套制度涵盖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导师遴选与考核等内容。据了解,“学术本位、丰厚底蕴”,是此次人民大学改革的着眼点。
中国人民大学将在部分学院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实施“申请审核制”,改革“初始统考”过分注重分数的弊端,突出对考生的学术水平、品德及专业发展潜力的考核。
“申请审核制”要求考生在申请时提交已有科研成果和科研计划书,由学院和导师组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阶段。复试阶段将进行综合考试,内容一般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考核形式由学院自行确定。选拔方式不搞“一刀切”,是否参与此项改革由学院自行决定。改革的目的在于下放博士生招生权力,突出学院和导师在博士生录取工作中的学术评价自主权。
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从2016年起,人民大学博士学习基本学制从3年延长至4年。这是强化过程管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提升国际性是四年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在学期间出国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学习或联合培养,开阔博士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国家急需的国际化水准的高端人才。
“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是人大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的重大创新,它以各博士点学科专业为基础平台,由责任教授牵头,整合学科全体教师的学术力量,对代表学科发展脉络和发展前沿的经典文献进行科学归纳和总结,并由此建立精品文献集。
改革方案也对博士论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博士论文全部实行匿名评审、匿名评审淘汰率达到5%的基础上,学校今年将实行博士论文预答辩制。预答辩在正式答辩前半年进行,预答辩专家小组全面审查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和研究情况,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为正式答辩奠定基础。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不能进入正式答辩。同时,对抽检存在问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学院主要领导应与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进行约谈,督促学生修改并完善。如果连续两年被约谈,指导教师将被取消招生资格。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25日)
六、西南财经大学打造文科高校创新创业“西财样本”
高校创新创业并非理工院校的“独角戏”,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的西南财经大学正积极打造文科高校创新创业的“西财样本”。
开学伊始,该校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大四学生闫丹凝便领到今年“学生实验超市”的股票分红200元。“我在大一进校时以每股95元的价格购买了20股‘超市’股票,现在最新成交价格每股涨到150元,我准备毕业前卖出,可以多赚一点。”这个“学生实验超市”正是西南财大2006年打造的由学生自发募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真模拟股份制公司。9年来,这个实践平台不玩虚的,让学生当董事长、总经理、股东、店员,逐步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西南财大今年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建设青年创业园,构建全过程融入、全方位推进、全社会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依托学科优势,从创业师资发力,自2011年起先后遴选了12名教师赴美国攻读创业学博士学位,今年将陆续回国担任专职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学校设立的1000万元“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与校友企业建立1亿元的“西财黑马创新创业基金”,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瓶颈。
(《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17日)
七、山西财经大学重奖原创性科研成果
日前,山西财经大学首届“科研创新奖”颁发,两位教授因其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各获10万元奖励。奖励背后凸显的是科研评价机制的转型。
学科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评价获奖者李宝瑜的成果《国民收入流量表与模型研究》:“国民收入流量表的建立,填补了国内平衡表系列中的一项空白,开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一个新的重要领域。”而另一位获奖者袁春生的成果《公司治理中经理管理防御及壁垒效应研究》“构造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防御(壁垒)指数,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从专家们的评价不难看出,两项成果之所以力压群雄,斩获学校“科研创新奖”,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原创性”。
“让学术实现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山西财经大学校长郭泽光说,通过探索科研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潜心钻研,提高学术水平,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光明日报》2015年8月11日)
八、东北林业大学“三举措”助学生创业
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刘大睿不久前获得了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我从3年前一个为路费发愁的穷学生,到现在成为给30多人开工资的董事长,正是因为学校给创客提供了营养和空间,我们的创意才能生存、生长,变成产业。” 刘大睿说出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心声。
在东北林大,和刘大睿一样,把“创意”变成产品的学生比比皆是。近几年,东北林大每年都有千余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收获几十项专利。
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市场推广,东北林大千方百计为学生创新创业培土、开路、护航。
为创业培土:专业知识不可少
毕业仅5年已年入300万元的黑龙江亦品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武传太认为,大学生最大的竞争力在于拥有专业知识,可以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
“学过设计的人都知道,建筑课程上画楼梯的断面是最难的,而我不仅会按老师的要求画3个断面的楼梯,还给自己加压,画6个断面的。因为我知道,在学校期间,不论你犯了什么错误,老师都会给予你指导。正是因为我在学校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做各种设计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赢得客户信任。”武传太为自己能在老师面前犯错的勇气感到自豪。
如果创业只是做简单的商贸,根本体现不出大学生的优势,只有有了专业的知识,才可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才是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器。
为创意开路:实践教学展身手
如果说学好专业知识是创业的基础,那么增加实践教学则是东北林大学子众多创意的来源。
去年从东北林大毕业的吴朋,现在已经是哈尔滨宇宙文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就是他在实践中产生的创意。
吴朋学的是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他到养殖场实习时发现,给动物喂食,工人需要推着100公斤的饲料桶,重复300次舀饲料的动作。吴朋想:何不制造一个可以自动喂食的机器人呢?不久,攻克了技术难关的吴朋造出了理想的机器人。
为了让学生的好创意可以更成熟,东北林大不仅每年拿出300余万元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资金,更会通过“创业沙龙”帮助他们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吴朋就是在学校的帮助下,找到了其他学院的同学,组成了具备车辆工程、自动化、财务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团队。
为创客护航:市场推广显神通
为了让学生们的创意能够真的变成产品,东北林大还会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学生进行市场推广。
吴朋的机器人问世后,老师们通过各种关系帮他的产品走上了市场。李林格成功申请专利后,学校帮她的专利找到了“婆家”,她研发的“大鲵抑螨手工皂”已经挂名“香鲵”商标在市场上正式出售……
东北林大和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结成了友好单位,每年知识产权局会派人到学校开展专利申请讲座,学生们充满创意的作品都会在知识产权局进行展出,导盲帽、无线手机充电器等诸多作品受到社会关注。
为了让更多学生实现创新、完成创业,东北林大在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增加创新创业模块、提高创新创业学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将以前鼓励教师去一线实践的政策改为硬性规定。
(《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