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台湾世新大学访学教师感言—杜岩-山东财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教师派出> 海外感言> 正文

台湾访学 | 2011年台湾世新大学访学教师感言—杜岩

2012-02-22 点击:

工商管理学院 杜岩

作为山东财经大学本学期第二阶段赴台湾世新大学交流的教师兼领队,我与18名访学同学在台湾世新大学渡过了难忘的近两个月的美好时光。现在,我已离开世新、告别台湾、回到山东财经大学,但对台湾的留恋却因距离的拉开而与日俱增,对台湾的怀念也因时光的沉淀而愈渐浓烈。短短近两个月的访学时间里,听课、研究、讨论、交流、访问、联谊、考察,一切都是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本次到台湾世新大学访学,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学校专门精心选拔了18名优秀的本硕学生,制定了科学的学习计划,召开了动员大会,郝书记对访学师生提出了要求。我们深刻感到,我们的访学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作为教师兼领队,一方面要进行学术和教学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带好学生,展示好山东财经大学的形象。在台湾的短暂时间中,我与学生团结一致,相互支持,顺利圆满完成了访学任务。有一些感想,写下来,供大家分享。

一、大学发展有感

初到台湾, 新鲜又陌生。很快就进入交流状态,与世新和其他大学的老师见面交流。作为教育管理者,我对台湾的高等教育有浓厚的兴趣,通过交流和查阅资料,对台湾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

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台湾高等教育正在朝“质量平衡,开放竞争”两个方向发展,以改变过去高等教育的无序状况,最终达到大学教育多元化、自由化、国际化及卓越化四大目标。控制大学的质与量被列为大学教改第一重点,台湾大学数目已达110所左右,公立大学院校计43所,为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教学质量下降,将不再新设公立大学,并鼓励学校合并、转型,以此提高公立大学的容量。对于私立大学(世新大学为私立大学)的设立,将由目前教育部门严格控管的立案制,改为“许可报备制”,达到“不限制兴校,不规定文凭是否有效”的目标,让无法参与竞争的学校自然淘汰,让用人单位决定各校文凭的价值。公立大学将逐步朝法人化目标转型,学校可在核定的总招生规模中弹性调整学系规模及资源分配,成立董事会,主管学校经营。大学学制方面则更有弹性,并朝着多元方向发展:比如考招分离,学程取代学系制,学位认定多元化,采取学术与专业双元认定标准,一学年两学期的学年学分制也视学校需要调整为三学期或四学期制等。大学将发展学术专长与特色,向多元方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使其适才适性发展。大学开放自订学杂费征收的项目及标准,但所订标准必须根据实际用于学生教学、辅导、研究等有关的经常性支出成本来决定。私立大学应不高于“行政管理”、“教育研究训辅”、“奖助学金”的支出总额,以确保学生所缴学杂费直接用于提高教育品质上。至于公立大学,学杂费不得高于教育部门所订的基本运作所需经费中学校应自行负担的部分,例如现行校务基金的总额。为避免学校将自筹经费全部由学杂费来支应,还作出每年调幅不得超过10%的规定。要求学校必须划拨3%至5%的学杂费金额作为经济贫困学生奖助学金,以确保其受教权益外,还将要求所有学校账目必须定期公布并上网。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对大专院校教师的聘任与晋升实行“学术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分类办理办法。台湾大专院校教师分成学术型与专业技术型两大类,共有教师超过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型教师占的比例日渐增大,已达5.5%(包括体育、艺术、技艺三大类技术人员)。为使教师充分发挥其所长,教育部门拟使学术型教师与专业技术型教师分流,建立不同的聘任、晋升制度,将专家教师分成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与讲师4个等级。在聘任资格方面,要求各校考虑教师的实际经验、证书、具体成就、前一职级的服务年限与教学成效、学历等,不需学术成就来衡量,至于聘任方式则分为“初聘”、“续聘”与“长聘”三种,各阶段的聘期由各校自订。教师的待遇、福利、休假研究、进修、退休、抚恤、年资晋升等事宜,都将依照聘任等级的规定办理。

二、大学教育有感

在世新大学以及其他大学实地走访和考察,对台湾的大学教育有比较切身的感受,主要表现在国际化、市场化、人本化。

1、教育国际化。台湾很多大学的教学特色、师资背景和学术交流都有非常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大学课堂教学中教材很多都选择全英文教材,教师讲课虽然主要用中文,但是英语色彩很浓,经常互换。教师多数都是有海外背景的博士或硕士。很多科研和教学活动都有国际背景,而不是局限于台湾本地。学生也是来自于世界各地。

2、教育市场化。台湾高等教育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管理学可为例,接触的很多管理学院和管理教师,不仅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还比较注重与社会的结合,很多教师都有企业服务或者兼职的背景。因此,在教学上,案例教学、互动教学非常常见,培养学生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上。很多用人单位也非常注重学校的口碑,学生受用人单位欢迎,成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3、教育人本化。台湾高等教育非常注重以人为本,以校园为例,虽然多数校园不是很大,但是设施很人性化,有很多休息、讨论的场所和条件,以教师为例,对教师的管理服务非常细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设施齐全。对教师评价比较全面,如科研、教学、服务都作为教师评价指标。在世新,我去听课,经常有老师迟到,在大陆很难理解,主要是因为天气原因,教师可以自由安排上课时间。

在台湾的大学课堂上,教学氛围比较自由,不只有教授的讲授,课堂是属于大家的,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主体,都可以平等的交流、自由的表达、积极的分享。教授只是引导者,研究生课堂就是圆桌研讨会,教授的角色在于理清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以及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教授说话时间相对较少,表达最充分的是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教授和学生是一种非常平等的伙伴关系,再专业的教授也是如此,学生一般先讲,在此基础上教授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留足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但学生不必一定同意教授的观点。每位教授的第一节课都不会正式上课,而是让每位同学谈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期待,教授会一一回应,并告知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非常详细的课程安排,基本会精确到每次课的任务。之后再进行课程分工,每位同学都有导读、口头报告等工作。

台湾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他们经常会把时间放在图书里。图书馆里资料丰富,这些资料既包括台湾学者自己的著作,还包括各种外文资料,有英文的、日文的,也有德文的。电子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台湾高校图书馆里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各种台湾当地的资料以及各种外文资料。作为到台湾来访学的我们也因此受益良多,从台湾的高校图书馆以及国立图书馆下载了足够我们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图书资料。

台湾高校更多体现对教师的尊重,或者说教学更多的依赖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课程或者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考评方法,无需经过教务处审查批准。在台湾,统一的期末考试,只占学生总成绩的很小的比例,而成绩的重头戏都由老师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灵活掌握。没有人怀疑任课教师的公正性,包括学生本身也不怀疑教师教师的公正性。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就会非理性的、任自己喜好地为学生评分,教师常讲的是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教师会自我加压,教师之间有非常强的竞争,同一课程往往几个教师同时授课,没有学生选的教师只能被淘汰,其要么另谋高就,要么提前退休。

高校课堂教学则丰富多彩,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常常偏离原来的论题,然后社会人文大讲一通,然后,在最后的关头回到论题。即使对于论题本身的介绍也相对零散,学生概括起来也不是十分容易。为此学生在课下要做大量的功课,查资料、准备,甚至要准备文案,以备课堂上学生命自己讲解之用。学生虽然辛苦,但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不是掌握了死的知识,而是学习了获取更新知识的方法,相对于死的知识而言,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让其终身受用。

三、台湾文化感受

对台湾的文化,我们过去前,心里上有些担心,担心文化上存在太大差异。过去后,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对台湾文化的总体感受是亲切而陌生,亲切主要是指台湾的文化一直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炎黄子孙,感到亲切和熟悉;陌生是指在由于台湾经过一些历史阶段后,经过多元文化的交汇和冲击,台湾文化又表现出更多的多元色彩,有一种陌生感。

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较好保存。尽管台湾在历史上受过许多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光复不久又与大陆陷入隔绝状态,后又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与政党纷争的困扰,甚至受到“台独”势力的破坏,但由于民间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执著与坚守,以“温良恭俭让”为主导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仍然占据思想道德高地。从民间习俗来看,台湾仍保留着浓浓的中国传统习俗,可谓“处处表现闽粤风尚,时时体现中华色彩”。从宗教方面看,从大陆传过去的佛教以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仍是台湾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民间信仰如关帝、妈祖、保生大帝也是来自大陆。从语言文字上看,台湾依然沿用中国传统的繁体字,受过教育的民众都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台北的城市道路命名也处处传递出强烈的中华色彩,更有人称摊开的台北地图其实就是一张中国地图———不同方位上的路名都是以中国大陆相对应方位上的城市命名。中华传统文化历尽波折却依然厚植于宝岛的每一寸土地,在让人感叹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人深思。

国民党迁台,在带走金银财富的同时也带过去一大批文化教育艺术界人士,应该说他们对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台湾专门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专事此项工作。国民党执政的台湾当局极力消除“去中国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每年都进行“祭孔”和遥祭黄帝陵活动,以示传承中华文化精血。当局的重视与推动,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岛内的继承与发展。台湾的国学在岛内已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内容。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一出校门就断档,而是继续向社区、向企业等社会领域延伸,因此才形成台湾全社会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台湾的企业管理严格,但文化特色鲜明,针对性、实用性强,寓企业管理与传统教育之中。在社会艺术领域,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周杰伦的歌曲、李安等导演的电影都透出浓浓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台湾许多重要的建筑如故宫博物院、中山纪念堂等都以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为蓝本。

但是,也应该看到,台湾文化有非常明显的交叉性,由于受到历史的影响和现实的冲击,台湾文化也表现出更多的日美文化的特征,如我们看到,台湾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保持着日本化的生活习惯,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到殖民时期留下的遗迹和痕迹,有的人甚至对那段历史还念念不忘,甚至对殖民者抱有好感。在现代,由于在政治上的依赖,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已经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他们接受西化教育和西化的时尚,生活和思想有明显的西方特点。

台湾人的文明或者台湾社会的文明相当多的来自对传统的继承。生活中的台湾人是谦和的、知书达理的,在台湾看到最多的是台湾人的鞠躬与微笑,听到最多的是台湾人说的“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欢迎”,感受最多的是台湾人的热情与周到。问路于台湾,不仅会得到台湾人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周到的回答,有时热情的台湾人还会亲自陪你走上一段路,直到你最终弄清了方向为止,问路中你还会得到台湾人的欢迎与祝福。这些,会让所有来台湾的外地人感到温馨。在台湾,礼让师长、礼让长辈是生活的一部分,公交车上、捷运上均设有爱心专座,专门用于60岁以上的老人、孕妇等。这样的文化与传统中的“礼”的要求相融、相洽。不过必须说的是,台湾人的文明更多的来自其社会发展的现代建设。尊重个体、尊重权利已经融入到台湾的文化中、融入到台湾人的潜意识中,成为台湾人生活的重要指导。正是在尊重个体、尊重权利之精神下,你才可以理解台湾的众多文化现象。在台湾机车礼让行人是必须的,是所有人都予恪守的交通准则;尽管大多台湾人崇尚传统生活,但台湾人却一点也不排斥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如此同性恋在台湾并不为制度、社会所禁止。

四、学术交流感受

在台湾很多学校都有管理专业,我们访学的世新大学也把管理学作为重要学科之一,专门成立了管理学院,更不用说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这样的著名学校了。管理学科的二级方向比较多,如资讯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学生的出口非常广,不仅局限于企业。

台湾的管理学科的发展应该说是百花齐放,关于科研的方向更多来自于西方的影响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嫁接上,以管理学为例,台湾学者主要延续了西方管理的思想体系,但是,更喜欢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或者现象上开展研究,对整个理论体系和脉络的深度研究较少,我关心的营销学(台湾叫行销学)在台湾也比较受欢迎,在企业管理甚至公共管理中都有很多的应用,台湾学者对科研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注重学科的交叉影响和研究。在世新大学交流时,发现很多管理学院的教授研究的方向与管理学或者行销学存在很大的交叉性。多数老师并不是完全管理学科出身,多数是半路“出家”,有搞公共管理的、有搞新闻传播的、又搞财政金融的,但是他们一般都经过海外的博士教育,能够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更容易形成研究特色。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台湾学者很少有关起门来纯搞学术的,一般都非常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和服务,我所接触的管理学院徐院长、叶主任等,都有很多社会兼职,既有学术性的,也有企业或者政府的。这样不仅让老师有社会经验和研究重点,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老师了解社会。

3、注重对外交流和学术学习。我到世新后,管理学院对我的到来很重视,专门安排见面会和座谈会,我把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向他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赠送了学术专著,他们非常感兴趣,其中有的教师甚至复印了相关材料,作为将来研究的文献资料。同时,在管理学院,我举办了学术讲座,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到大陆来进行学术交流。

4、注重学术成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台湾学者著书立说非常普遍,很多学者在书店都有自己的专著出售,这些专著,多是都是学者的科研成果或者研究心得,都被日常点滴记录下来,形成比较受欢迎的图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台湾访学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也让我换个头脑思考问题。重新回首台湾的访学历程,几多感慨、几多回味一起涌上心头,我不得不用文字去记录,也许,记录本身就是对台湾之行最大的尊重。台湾之行感受良多,受益良多,回来之后,正值山东财经大学院系合并关键阶段,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台湾的感受和收获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积极良好的推动和借鉴作用。我也希望,能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真正实现访学的目标和任务。



上一条:台湾访学 | 2011年台湾世新大学访学教师感言—纪建文下一条:台湾访学 | 2011年台湾世新大学访学教师感言—杨冬梅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