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正文
教学改革

【教师风采】既为人师 愿作磁场

发布日期:2020-07-02


邢慧荣

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体系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鸣,信仰的坚定,使命的担当,家国的情怀。邢慧荣从教日久,感触越深,也越发爱琢磨如何不断激发思政课的生命力。“磁化”课堂,是她多年倾力追求的目标。她深信,只有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这就要求思政课堂必须形成一个磁场,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彼此交融,彼此移情。如此,才能点燃学生内心的向往,引导他们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的“磁场性”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依赖以情感来推进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邢慧荣认为,对于情感因素的忽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效果反映不佳的重要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情感因素重要作用,找到情感因素缺失的原因,重视情感教育环节,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作用,才能真正“磁化”思政课堂。

(一) 激发思政教师积极的情感表达才能有效“磁化”课堂

思政课教师的感召力尤为重要。邢慧荣主张用积极的情感来鼓舞人,用崇高的情操来引导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知识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转变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良好的行为表率和积极的情感表达,对于展现教师人格魅力,并加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讲台上,邢慧荣一直致力于在表达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愉悦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所讲教学内容,把对教师的情感认同和人格信服渗透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中去, 并提出更高的知识更新要求和对新知识体系的期待。“亲其师者,才能信其道”,她说,“ 思政课教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演员’,运用时代强的教学方法,增强表演效果,让学生成为情境之中的‘此在’,跟随我们的课堂一起流泪,一起欢笑,一起沉思......如此,教师与学生才能同时‘在场’”。

(二)及时转换思政教育的话语方式才能有效“磁化”课堂

西方思想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 “沟通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的”,沟通是建构彼此间情感倾诉、经验交流的桥梁。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话语主导者的教师一直霸占话语权的中心地位,采用独话式的话语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很难产生一定的共鸣。况且现在高校的受教育主体都是“00”后,他们受网络信息化的社会因素影响,自带“个性基因”, 倾向于自媒体的娱乐性、虚拟性、多元化、平民化、开放性, “容器人”和“触屏族”的出现形成独特的话语方式,彰显时代特性。这样背景下,“教”与“学”成了平行线,教师与学生相互失去磁性。所以,邢慧荣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并作出尝试,针对“00后”喜新厌旧的特征,运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方式、新途径、新载体、新技术,开辟新思路,新场域、新应用以吸引学生,达到爱听,想听,愿听的教育目的。“帅气、多金、有才华,历经磨难挫折,心怀永恒信仰……”在邢慧荣的讲授中,这位19世纪的思想巨人马克思,从一个光辉伟大的抽象符号,转变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鲜活的人。课堂上,她善于将知识变为故事,亲切感和代入感十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卡尔·马克思都符合型男的审美标准,深邃的眼神、高耸的鼻梁,以及俊朗立体感极强的轮廓,这是一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有为青年……”在邢慧荣的讲授中,学习马克思并不枯燥。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邢慧荣对流行的“网红词”非常关注,也经常会巧妙地运用这些“潮”词。“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如果有朋友圈,那恩格斯一定是马克思圈里的置顶星标好友,且他俩的友谊小船一直没翻过。引用列宁的一句话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已经超过了所有友谊的传说’,恩格斯总是在朋友圈里第一个给马克思点赞并且疯狂打call的人……”新鲜生动、幽默风趣,她的思政课不仅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头脑风暴”“百家讲坛”,邢慧荣的课在同学们中有口皆碑。“邢老师颠覆了传统思政课那种枯燥呆板的模式,从来不照本宣科。她讲马克思,会讲马克思的爱情以及颠沛流离的一生,讲述一个伟人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内心崇高的理想,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让我们怀有崇高理想和大格局。”学生们感慨道,“老师的思政课,最能讲到学生心坎儿里。”那些“脱口而出的故事”“有用的题外话”,背后凝聚着的都是邢慧荣的“匠心”。贴近学生、融入生活、鲜活可感……她的课堂讲授蕴含信仰之美。她深信,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自己真学、真懂、真信,才能有底气讲,才能深入浅出地将高冷的理论化作形象动人的语言。为了让同学们喜欢思政课,邢慧荣下了不

少功夫。演讲、辩论、红歌、情景剧、微电影……她善于转换话语体系,做学生和思政课间的翻译,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

(三)延长师生间大于九十分钟的情感互动才能有效“磁化”课堂

要想形成思政课程的“磁场”, 单纯注重课上情感交流是不够的。邢慧荣认为,所有思政课教师应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能把情感交流仅仅停留在课堂的90分钟。应该走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以朋友或者亲历人的身份去倾听、疏导、调节。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正处在化茧成蝶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情绪情感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带有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不够成熟;独立、依赖、闭锁、归属感并存。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他们的茫然、不解、抱怨的情感油然而生。所以大学生面对政治感、使命感如此强大的思想政治课堂时,消极情感的流露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保持大于九十分钟之外的情感互动。邢慧荣的微信和QQ中不乏很多学生好友,邢慧荣与他们一直保持着不是师生,而是好友的互动,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只要你想聊,邢慧荣一直在线。

  保持九十分钟之外的情感互动,邢慧荣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由,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应从从其切身体悟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书的意义。今天的我们虽不用再经历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但我们依然负重前行,负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所以,曾有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今天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读书大格局的培养是思政课教师的担当。然而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仅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磁场性”

邢慧荣思考,思政课的“非磁化”是因为我们老师太喜欢“剧透”,了,使得学生失去了“追剧”的兴趣。她说:“以我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我们一上来就会告诉学生,‘共产主义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它为什么是?如何是?学生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追根溯源,是问题链的启发,是提供给他们可以思考和积淀的空间,然而这些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所忽略了。”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理论如何才能彻底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读原著,“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没有“深入”何来“浅出”呢。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原著中探寻背景,探寻逻辑,探寻答案。如此,学生才能在“磁场”的课堂中滋滋有味,不会“弃剧”而去。

(一)掌握思政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才能有效“磁化”课堂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

“人为自我活着有错吗?”

“只想过一种佛系人生不好吗?”

在邢慧荣的课堂上,类似的刁钻问题不少,但是她从不惧多,问题再犀利,也能从容应答,她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磁化”的思政课堂必须解决问题。思政课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教会学生认识自己、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以及自己与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门让学生跳出“小我”,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责任与使命的“大课”。在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要学思政课?”这个问题,邢慧荣说,思政课关乎人生大道。她经常跟学生说: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相应的意识形态,就好比每个家庭都有其教育理念一样。如果把人生看作一辆飞速行驶的汽车,你打算往哪个方向去开,思政课作为一种思想认识和方法论,会给你最直接的引导。

其实,这样的解答还远未结束。认知从哪里开始,教学就应从哪里开始。为此,邢慧荣从一开始就跟随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院长参与了“三循环”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践。即由主题讲授,辅助讲授和补充讲授三个部分组成。在第二循环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就是通过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题式的集中解答。“这样,”邢慧荣说,“就不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枯坐于讲台之下面无表情,昏昏欲睡。你想要听的正是我想要讲的,我讲什么取决于你想要听什么。彻底摈除了学生身体被捆绑在椅子上的静态课堂。”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才能有效“磁化”课堂。

(二)让现实映照进文本,让文本来解惑现实才能有效“磁化”课堂

每堂思政课对学生而言,都是一场精神的旅行。 每到一个旅游景点学生都可能因为人地两生而错过最美丽的景色,这就必须有教师这个导游的介入。邢慧荣说,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入场,迎合是为了引导,但迎合是手段,引导才是最终目的。如果一堂思政课仅仅是为了热闹,那么热闹之后就仅剩一地鸡毛。所以,邢慧荣认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熟知经典、透彻要义、 鞭辟现实,如此才能在诵读和课堂等环节中, 以其深厚广博的理论修为和入木三分的分析见解,悉心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品味经典,让学生慢慢体会到现实中的问题和苦恼是可以在经典原著中找到最优答案的。 比如《原理》课在讲授第七章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先阅读《共产党宣言》,使他们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一种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最美好的人类社会。 但据调查,很多学生都不屑于谈共产主义的,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远若银河! 书本上告诉他们共产主义需要几代人、 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拼图奋斗才能实现,那就是说与我无关、与我儿子无关、与我儿子的儿子无关!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完全的共产主义还很远, 但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已经诞生,社会主义已经是一个现实,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中国梦等都是在向未来的共产主义挺进,是为了给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积蓄能量。 我们只要不犯方向性的错误,就会不断接近共产主义,这是对渺茫论最有力的驳斥。 这样理论才能力透纸背,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理论的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研室要重视集体备课,认真分析经典原著、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内在统一,商讨出如何运用经典原著中的观点、 立场和方法给学生讲透现实问题的思路, 不断提高经典原著和思政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充分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年轻教师思维活跃等优势,让教师们在相互交流、争论、听课中取长补短。 其次,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以深厚自己的理论素养与积淀。 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在吃透自己所教授的理论内容上做文章,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才能实现有效“磁化” 思政课堂。

(三)实现经典诵读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磁化”课堂

如何有机统一?邢慧荣思考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结合教材,甄选最贴近教学的精华篇目。邢慧荣说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而言,经过教研室老师们的共同讨论,已经确定对应六个专题的六篇经典,分别是:《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共产主义原理》。第二步,任课教师向所教班级布置诵读及写体会任务。 采取对应专题分组形势,每组可以根据给出的诵读篇目。 诵读完后,每位同学以文字形式对其中一句话进行分析并分享心得感悟, 以便于教师知晓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课程结束前, 邢慧荣都回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打分,并对诵读情况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理论掌握能力。邢慧荣还要通过 QQ 群、微信群等方式做好学生答疑解惑、信息发布、活动安排等工作,以保证诵读活动的自主性但又不会跑偏方向。第三步,邢慧荣建议,以学院作为力量支持,可以在诵读结束后,组织相关经典诵读比赛。每个课堂要选出诵读最好的一支队伍参与比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及相关任课教师作为决赛评委。获胜队伍将给予校级奖励,以激起学生学习原著的兴趣。最后,我们可以把决赛作品通过新媒体的形式发布网络,并在学校主页或电视台进行播放,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新教学模式的辐射效应,期待让思政课成为圈粉无数、备受热捧的课程。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磁场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既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于人们的自身行动。”所以,邢慧荣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应切实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思政理念,培养具有民族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思政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割裂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因为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的真理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马克思语)

实践思政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践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邢慧荣认为必须摒弃原有传统课堂的单一授课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途径,鼓励大学生在具体实操中自己发现问题,不断深化理论认识,领悟痛点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思想认识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语)。实践思政核心主推高校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多种实践途径相结合,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性的反思才能真正内化于认知结构,改变自身思维方式,从而纳入引导性的观念体系,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突显人的主体价值,是实践思政的价值目标

《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马克思强调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来源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除此之外,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存在就是社会属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其二,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人总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的社会存在,故,人的社会本质以及实践内涵会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其三,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突出人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而存在,不是被动地“处于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

实践思政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人的本质出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主体,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往往被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仅具备单一的对象性。具体表现为,教育者绝对的主体地位,布道式的传授,受教育者被动式学习,全盘接受。实践思政转变传统教育范式,突显大学生主体性地位,构建双向主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教育实践过程中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教育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并引导受教育者“身心进场”,实现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受教育者积极主动概括、归纳、理解、升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吸收和发展知识,并经过实践的验证进行自我教育甚至是话语反哺,成长为独立的教育主体。

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取向”占据核心地位。“社会取向”是指立足社会,满足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需求。如此,“个人取向”应运而生。“个人取向”着眼于满足个人需求,“忽视乃至否定了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个人与社会在实践中是统一的。实践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个人存在的方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人也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邢慧荣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背景为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受教育主体已是“0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标签。实践思政恰恰是立足于当下,基于时代要求及特定主体,突显实践本质的历史性,采用迎合“00”后需求的实践方式,激发其内在热情与创造性,促进社会与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良性互动,同向共进,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及价值实现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改造世界”,是实践思政的逻辑归属

马克思在《提纲》最后总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即“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儿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邢慧荣认为,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复杂多元的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以及融媒体时代新型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教室里的学问,实践思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00”后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自我教育,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培养受挫勇气,锻造改造世界的能力。“00”后需在清醒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定位的实践中,树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需在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和历史底蕴的实践中,开创强国之路;需在个人不负韶华的奋斗实践中,培养读书格局。这些都是实践思政的逻辑归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说过:“蒙以养正,圣功也。”作为思政课教师,邢慧荣一直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统一”的要求,积极修为,紧跟时代、创新教改,著书立说,先后在《学术界》发表论文《哲学视域下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的存在的反思》;《Bio Technology An Indian Journal》发表论文《“博弈论”视角下高校同类专业人才竞争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发表论文《少数民族哲学原始思维研究》;参与多项教育部省级课题;出版专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与建构》《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以赛促教,多次参加教育部、省级校级思政课教学比赛。获得教育部首届思政课堂展示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第三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山东财经大学二等奖;多次接受齐鲁晚报题为《上课就像指挥“交响乐”》、《当80后思政课教师,遇到00后大学生:这厢讲不完,那厢听不够》等专题报道;参与录制山东省卫视《宣讲时间》、《青年说》等节目;获得山东财经大学“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当前在线人数: 0
累计访问量: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 电话:0531-88525233 网站管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