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正文
教学改革

明确前进的方向,凝聚奋进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发布日期:2023-1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时代一系列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校思政必修课。所用教材是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面向大二学生开设,3学分,51课时。本教材科学体系严谨、思想内容丰富。如何使用新教材,怎样开展教学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课程团队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团队建设,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课程团队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团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22年抽调骨干力量新组建而成的年轻团队,目前共有9名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该课程团队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业务精湛、合作意识浓厚。

图1 课程团队成员

该课程团队通过一系列活动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尽快打造深受同学喜爱的思政“金课”。

首先,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制度。针对课程较新,内容较多,时政性、政治性强等特点,课程团队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召开集体备课会,就某一特定专题深入探讨,力争每次集体备课都能解决一个问题,都能让课程团队成员有收获。例如开学初集体备课会、关于教育部下发课件如何使用的集体备课会、最新教材如何使用的集体备课会、收看学习专家讲课指导的集体备课会、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集体备课会等。通过集体备课会,领会了有关最新精神,化解了有关问题,提高了授课本领。

图2 新教材使用集体备课会

其次,试点开启“传帮带”活动。本课程团队,刚毕业年轻博士教师较多,她们理论水平高、思维活跃,但是也面临亟需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换要求。在“传帮带”活动中,老教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等要求精心备课,从新课导入,到内容讲解、课堂互动、素养培育、情感升华,以及教学姿态等全方位现场示范,年轻教师现场听课学习。“传帮带”活动,有助于发挥老教师的优势,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提升教学水平。本学期聘请葛宁副教授为“师傅”,为年轻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

图3 葛宁副教授为年轻教师上示范课

图4 年轻教师认真听课学习

再次,坚持年轻教师“磨课”活动。为了增强“现场”感,课程团队把“磨课”活动搬到教室,开展“实战”演练,同时聘请学院相关领导和督导组成员等担任评委,课后进行评课指导,指出年轻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亮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目标与方法。同时评课中,还解答了年轻教师提出的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疑问。通过这种“实战”→“把脉”→“药方”→“改进”系列活动,年轻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团队凝聚力也显著增强。

图5 年轻教师“磨课”后,专家团队评课

通过一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课程团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课程思政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整个思政课程群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课程团队力争在讲深、讲透、讲活本门课程的同时,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效果。

山东省有着丰富深厚的红色文化,无论是革命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代,都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源。课程团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深刻发掘齐鲁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先后开展过《郭永怀》、《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三涧溪村》等的课堂授课。这一教学活动给学生讲身边史、本地事、家乡人,进行身临其境式教育,师生都受益匪浅,从中得到教育,实现良好育人效果。

图6 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三涧溪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位有担当的中国人的责任。关注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助于培养学生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几年,国家和世界大事不断。抗击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京冬奥会、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俄乌冲突、北约扩充、美国极限施压等,这些既是学生同时代发生的大事,又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课程团队把这些国家和世界大事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更好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明白使命担当,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征程中勇当先锋闯将。

三、混合式教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从2022年秋季学期单独开课以来,便在泛雅平台全面实行混合式教学。独立开课后立刻建设自己的在线平台,并同步向校内外师生开放,本学期(2023年秋季)是第3次开课。目前,在线平台建设已基本完备,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悦读经典”、“理论前沿”、章节测试、单元测试、试题库等线上资源,能够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图7 课程在线平台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辅助功能。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下达在线学习任务清单,一些相对简单易掌握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以便节约课堂时间,解决更为重要的问题。学生参照任务清单提前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这也体现了翻转课堂的学习理念。在课程团队为学生搭建的自主学习资源库中,学生可以收看教学视频、做章节测验练习、参与发帖讨论等,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学习,延长了学习时间,增加了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更为灵活、高效。目前线上平台师生互动频繁。

图8 课程线上平台互动数据

四、过程性考核

针对期末考试的“一考定终身”现象,课程团队积极探索能够反映出学生真实学习效果的考核形式,根据学校《关于全面加强本科教育课程过程性考核的通知》有关要求,经过不断尝试,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规范了具体的过程性考核形式和要求。我们以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为具体形式,融合了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

过程性考核包括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线上考核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考勤、视频学习、单元测试、章节测验、线上发帖讨论、课程积分等。在线上课程后台设置相应权重,成绩由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后在线自动生成。课堂签到由任课教师课堂完成,教学视频设置为任务点,视频中插有问题防止学生拖进。单元测试由团队统一制作、统一发放、统一设置权重。单元测验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性问题的掌握。线上考核目的是督促学生认真进行线上学习,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减少知识漏洞。

图9 过程性考核之单元测试题库

线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小组作业和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就是课外实践作业,由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具体形式多样。课堂展示后获得作业成绩,同一小组成员获得同一分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团队精神,学以致用。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课程属性和教学规律。过程性考核成绩以50%比例记入课程成绩。

图10 课程成绩各部分内容构成

五、课程建设效果

1.教学形式丰富,师生互动频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了以往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老师唱“独角戏”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互动式的不间断课程学习模式。其优点是增多了师生互动的点,延长了师生互动的线,扩大了师生互动的面,师生可接触的资源更加丰富,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学习的方法更加多样。又因其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所以在实践中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打开了师生共进的思政课教学新局面,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图11 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互动

2.课堂得以延伸,效果得以提升。课程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思政课教学目标,谨记思政课育人功能,实行了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师主导、线上学生自主学、课外小组作业共同做,“教、学、做”一体化推进。这种新模式的采用对于突破过去思政课只管课堂讲、不问学生学、不问实际效果的局限,提高学生上课“抬头率”和课后“温故知新率”发挥了很大作用,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图12 学生积极参与线上讨论

3.注重集思广益,团队力量显现。课程团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并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磨课活动。通过这一系列集体活动,课程团队成员共同解决教学难题、规范教学秩序、研讨教学内容、钻研教学方法。经过大家不断努力,逐步突破了以往老师们“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局限性,开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齐心谋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课程团队打磨出了一批高质量、可共享的精品教案案例,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教师成长进步,反过来又大大提升了课程团队整体水平和可持续性发展。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当前在线人数: 0
累计访问量: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 电话:0531-88525233 网站管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