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大之声> 正文
特色名校建设之我见

2013年11月07日 14:51 体育学院 撰稿:刘F航 编辑:张建勇 浏览次


  “想方设法抓亮点,千方百计出特色,不遗余力建名校”,近来校党委提出“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在此我想就“特色名校工程”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知。
  “特色名校工程”是一个顶层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分几个阶段,逐步推进建设过程,最终实现建设目标。
  大家热议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何谓“特色名校”?我个人认为,特色名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一是特色,二是名校。“特色”具有三种含义,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名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这三个层次是一种递进关系,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发展规律。
  建设“特色名校”,我们首先应当从“名校”的定位入手。这三个层次的“名校”分别侧重于不同的“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好“人无我有”的特色工作,可能也就基本满足了“省内一流”名校需求。这个层次对于我们学校而言相对容易实现,目前我们是山东省唯一具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拥有山东省唯一经济类协同创新中心等等,这些“人无我有”的特色足以帮助我们实现建设“省内一流”财经名校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国内领先”是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也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学校“特色名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与全国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我们必须要解决同类院校“同质化”的问题,在几乎完全相同的学科设置、专业规模这个层面上再去“补缺求新”,难度会非常大。因此,我认为这个层次的名校应更加侧重于“人有我优”特色的彰显。这将是一个艰苦的攻坚过程,也将是我们“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阶段。
  第三个阶段,“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就我校而言是“特色名校”建设的终极目标,“人优我新”将是重点突出的特色内容。这个阶段的名校建设必须在较好实现前两个阶段建设任务之后,才能开展,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经类大学,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资源,而是应当成为这个领域的引领者,范式的创造者,标准的制定者。
  明晰了“特色名校”建设目标之后,紧接着就是如何建设的问题。“特色名校工程”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每一个环节既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同时又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链条。在发展的手段、方法方面,可以呈现出较强的自主性;但在发展的目标、过程方面还是要紧紧围绕学校的统筹规划,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建设特色名校,我们虽然无法也不能准确定位到每一个人具体去做什么,但是可以在每一个阶段设置一个基本的发展指导思想,对应相应的建设目标,以目标责任制为约束机制,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我认为,未来特色名校建设实施指导思想,大致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整合。在第一阶段,也就是现阶段,以我校现有实力来看,已经基本可以实现省内一流财经院校的目标。目前,我们需要在保持稳步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如何更好地优化配置原来两校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1+1﹥2的合校效应,将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党委已经开始部署并着力推进解决。党委提出的“凝心聚力工程”,就是在整合我们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方能确保顺利前行。
  第二、质变。在第二阶段,要建设国内一流财经大学,以我校目前实力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需要到“十三五”甚至是“十四五”期间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这期间,我们将以“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解决学校发展的“十大关系”以及“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抓手,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人有我优”是一个较高的标准,实现的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但是我觉得终究可以归结为“坚持和认真”。“永和豆浆”几十年来坚持认真地做了两件事:炸油条、磨豆浆,成就了其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小吃行业龙头地位,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品牌,这是一个“人有我优”的典范。我想,我们在建设特色名校的过程中,如果每个教职员工都能精于自身业务,认真将本职工作做到最好,那我们建设特色名校的周期可能会大大缩短。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痛苦蜕变过程,期间我们可能会经历改革的阵痛、一段时期内的寂寞等等,任何事业成功的过程恐怕大抵如此,谁也无法跨越。
  第三、创新。创新是实现第三阶段目标——“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财经大学的关键词。这种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结果,一定是建立在“人优我新”的基础之上的。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应当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的建立并不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公认,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全方位认可。坦率地说,今天的山东财经大学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
  需要说明的是,“特色”的三个层次,“名校”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我们为了理解上的便利,人为将其割裂开的,事实上它们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每一个过程都紧紧依托上一个环节建设,没有前期的建设成果作为保障,下个阶段的建设就无法顺利开展。一旦“人优我新”的特色形成,学校的名校建设又回复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超循环中,完成新一轮的建设使命。这从某种意义也就意味着,特色名校建设终将是一个“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动态实施过程。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