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大学生在毕业时都要做出关于未来的选择,李泰棒也不例外。准备考研的他看到了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信息,那一瞬间他突然想起大一看到一位研支团师兄在支教地拍摄的照片,当时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要像支教的学长学姐一样,做教育事业的“传递者”。于是,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入选名单公示的那天晚上,李泰棒正在解一道考研高数题。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的那一刻,他心中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李泰棒终于解开了摆在眼前的这道难题,也做到了他大学里最想做的一件事。
李泰棒的服务地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水塘堡乡中心小学,这里教学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师资力量极其缺乏,全校一千多名学生,却只有五十多名老师。
到达支教地之前,李泰棒对支教生活充满了期待。但当真正抵达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水塘堡中心小学,李泰棒发现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更加复杂,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由于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的限制,当地对于不同学科重视程度差距很大,仅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学习基础薄弱,特别是在李泰棒所教授的英语科目上,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对当地学生来说,由于基础太差,英语“听不懂又难提分”,久而久之,大大打击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对英语学科的关注也越来越少,他们认为,与其想尽办法去学这门不能提分的科目,不如多花精力在语文、数学上,让优势的学科更上一层楼。李泰棒想努力改变全班38位同学这种想法,让大家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李泰棒队友曾说过一句话:“哪怕有一颗种子发芽,我们的付出就值得!”李泰棒选择与队友们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比如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并分组比赛,来提高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等。他们彼此交流,相互支持,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研支团志愿者。
志愿者们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不断与学校领导沟通、与学生磨合,在学校讲授英语公开课,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成功实现了在教育理念上的合拍。有了老师的指导和队友间的相互排解,大家顺利度过了过渡期。李泰棒说:“在离开家的日子里,支持着我的大部分都是这群朝夕相处的队友们,我们是彼此的精神支柱。”
李泰棒以体验代替单一的说教:实行课堂奖励法,对于课堂表现积极、听课听写认真的学生进行实物奖励;从之前的单一课上讲习,转变为课上课下相结合,课后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一对一重点讲解;每周与4到5名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解决他们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随着课堂改革的开展,有的同学意识到英语成绩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认识到改进和提升的必要性;有的同学喜欢新老师带来的新的课堂体验,从而在英语课堂上投注更多精力。
一段时间后,李泰棒所教的班级成绩越来越好,成绩的进步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付出就有收获的喜悦。看到孩子们的成绩不断取得进步,在课堂上展现出地更加积极向上的面貌,李泰棒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感到更有信心和动力。
虽然不知道这一年的支教时光能提高多少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但是当他看到这些孩子们澄澈而坚定的目光,便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随着支教时间的流逝,孩子们的想法从最开始的“一定考不上高中”到后面的“可以试一试”,甚至约定好,三年后他们都将坐在高中的教室里成为一名高中生,这让他倍感欣慰。
对于研支团来说,支教只有一年,但是从学生视角看,这却是一生的事情。因此,李泰棒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支教的队伍中来,努力耕耘乡村教育,让支教之薪火始终相传,让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苗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