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读经典读名著>> 正文

对美感经验的散见 ——读《美的历程》有感 王依冉

撰稿人: 2021-04-02 浏览:

多年前初读《美的历程》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作者李泽厚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自然的笔法、流畅的语调,仿佛一幅幅流传已久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将中国大地上炫彩夺目的文化产物细细描摹,勾勒出独一无二美的世界。但那时的我并未能领悟其中的精华之处,也未能有恍然大悟之感。

当我再次拿起此书,细细品读时,幸运地发现了其中更为深刻的内涵,那便是对美学的认知与蕴涵其中的哲学思想,这让我一个小白对于美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首先,这里有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美是什么?在我以往的认知里,美是种由社会灌输出来的且跟随大众审美趋向而存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好比几百年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西方人则是夷人,自然不觉得夷人有多美。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谈到西域居民的外貌,尸弃尼国的人形貌鄙陋,朅盘陁国人容貌丑弊,甚至于对外国人称呼一度为罗刹,红毛鬼这般。然而反观当今社会,却存在着西方化的审美倾向,我们会觉得西方人金发碧眼,鼻梁挺拔,五官更为立体,身材高大,是美的代表,与之前截然不同。现如今,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外物的世界上。(其实,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美”实际上是一种隐忍力量的对比呢?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然而,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却向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文明之美,不同于曾经我以为的外在形式美,他让我注意到了一种蕴藏在每个形式中充满人文气息的美感。实际上,先生也并不否认美是一种形式,但是他特别地指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书中讲到“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其实这就好比陶器上的几何纹饰,他们并非某种单纯的形式美,实际上他们的前身是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只是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简化,最终抽象为图案或符号。但是,正是因为这与众不同的时间流逝,蕴藏在其中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化寄托,让其成为一段美的历程,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让我觉得很神奇的地方,每一个标志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不要忘记倾听一下那些古老的传说,也许就会和前人产生某种共鸣,直击心底。

从陶器到青铜器、从诗词、歌赋到散文,从雕塑、绘画到建筑, 我们会发现,在先生笔下,艺术的美感让位于真实的生活内容,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需要和文化的传承。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各具特色的符号,从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到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再到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 等等,但是让人流连忘返地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的一尊尊器皿、一幅幅书画、一串串符号,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美学精神,伟大辉宏的历史气概和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美不只是美,它更是历史、文学、哲学的大统一。正如书中所写“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我想这就是李泽厚先生所想传达给我们一代代后浪的美的体会。

其次,我们如何去理解审美呢?在远古图腾这一篇中,李泽厚先生说到“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我想这足以证明一个问题——“审美意识” 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美的。这恰好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的基本观点,即实践决定论,审美意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正所谓“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远古的人们在这些巫术礼仪活动中,注入了观念、想象的成分,因此积淀成了带有社会内容、人的意志的形式,即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而“审美感情” 就是来源于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审美感情”正是“有意味的”,审美与形式的关系正是辩证统一的,只不过出现时间存在偏差罢了。

“时代精神的火花凝练, 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留连不已。”李泽厚先生如是说。是的,纵观中国美学史,其中不乏有珍贵的精神财富、文物宝藏,但是现如今又多少人能实现艺术自觉,能主动地为艺术、为精神、为思想付费呢?又有多少人能实现审美自由,不人云亦云反而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呢?蒋勋先生说:“一个人必须得到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生命的丰饶与厚度,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有自己的态度才能主导自己的人生。我始终相信,那些拥有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们,永远是独立且自由的。

当然,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判定美?我并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其也没有系统而具有特色的看法,在这里只是想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我认为美是一种直观的印象,是因人而异的也不会存在特定的审美法则。就好比我们一看自己觉得美的事物就有好感,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问一句:“这事物为什么这样美呢?”其实很少人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因此,当我们开始探究其中的缘由时,就会发现这是个无解的题面。当你选择用机械论来解释它,就会发现在深入剖析美的各个构成以后,会不自主地陷入了一种科学似的研究方式,过于刻板,这自然与美也是背离的,更无法获得真实的感受。事实上,无论我们找到何种审美法则,都会减弱对美的直观体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美的瑕疵,所以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条条框框和理由来限制的。就如特洛伊战争时,长老和士兵们一开始还在思考究竟要不要为了一个所谓的美丽女人开战,但当他们看见海伦的时候,他们都高呼:“为了海伦”。海伦便是不需要理由的美,没有任何的法则需要遵循,就是那个瞬间带来感受,在告诉我们的内心:她值得、美值得。因此,即使还看不懂刻在器皿上的流畅线条,搞不清各种丰富的色彩搭配,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肃然严谨、恢弘壮丽,至少对于美最基本的判断是天然纯粹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不然也就不会有当前资本市场无良作品的过度泛滥了。

最后,我想说《美的历程》这本书独具特色的原因在于它不单单是一本关于艺术与美的书,亦包涵了哲学、文学、历史的脉络。李泽厚先生并非单纯的展示器物的纹路或者事实的叙述,而是将其内在的逻辑从美的表层剥离,使其清晰有序。冯友兰先生说:“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有人说,它可以什么都是,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其实说真的,在初读此书时,我常常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是在讲文学吗?这是在讲思想吗?这和美学有什么关系?但现在我懂了,艺术和文学、哲学、历史本身就是难以分割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李泽厚先生也这样说。也许它之所以叫做《美的历程》,不仅是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美学介绍,还有其中蕴含着的哲学分析和文化研究。而正是基于那些活生生的历史,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

漫过历史的长河,在这段美的历程中,能永久流传下来的永远是那些真实而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的作品。这些美是历史的沉淀,是内心的写照,是生活的积淀。感谢李泽厚先生,感谢这段《美的历程》让我欣赏到千百年来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的深邃,领会到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止的人文精神。这些美超越了时空,始终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感悟生活的温度,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独具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如李泽厚在书中结尾中所写“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


上一条:家在梦里 ——《我们仨》读后感 雷羽茜下一条:《丛丛杜鹃满红楼》单慧宁

关闭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7366号(250002)

联系电话 (Tel) :0531-81791958

山东财经大学学生处

官方微信公众号


© Copyright 2024 山东财经大学学生处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