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庸质疑,文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象征。当古巴比伦文明倾听着两河河水的奔涌之声湮没于黄沙之中,古埃及文明在外族入侵中走向了沉默,唯有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文明正如同它所修筑的长城那样,面朝漠北的黄土,倚靠着巍峨的高原,在黄河两岸冲积的沃土之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什么仅有中华文明可以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发光彩绚丽?与其说古巴比伦文明的灭亡源于过度砍伐造成的生态危机,埃及文明的落没始于战争的摧残,不如将两者衰退的原因归结于文化的丢失。中华文明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没有间断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归属感支撑。相反,一个文明尽管强盛,但如果丢掉了本民族文化,他们也就失去了凝聚起民族中每个个体的精神纽带,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灵魂。
当今世界,对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什么是文化”观点不一。有人说,知识等于文化,有人说,文化等于教养,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对于文化的定义给了我不小的启发,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的最终成果就是集体人格。而我认为,集体人格是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文化印记的特点。
上至尧舜禹,下至元明清。中华文化依附在历史的主线上,伴随着朝代的兴衰,吸收着各种不同的元素。尧舜先帝带领中华文明“起跑”,创制制度,发明文字,让我们的文明成为“文化的文明”,让我们敬畏天地与自然;孔孟和诸子百家先哲将中华文化归结成具体的精神,在战国的兵马厮杀声中为民族的文化增添了一些对天地人生的思考,中庸、仁义、忠义的集体人格为我们的文明实现了人格的奠基,我们的思想更加成熟,我们的生活更加宁静,中华文化也走向了高贵;魏晋时期名士的风流,我们的文化之中多了一种洒脱;开放的唐宋,世界性的生活方式悄然而生。民族融合之中的唐宋,北方的马蹄声给中华文明带来了草原上的豪强的气概,使得李白在瀑布面前咏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怀;带来了万马奔腾的气势,使得苏轼在密州挥笔写下千骑卷平冈豪迈,中华文明的集体人格里又多增加了一些诗意。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家,为我们的文明破除封建的桎梏,我们的集体人格又多了几分倔强与反抗精神。一次又一次文化的更新,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的集体人格;不同理念的碰撞,使丰富着的集体人格趋于调和,我们的文化走向完美。
当然,在文化塑造的千百年的生活之中,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集体人格——君子。君子虽类似于西方的绅士,但又不同于绅士。君子的形成,似乎更来自于中华文化尤其是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沃灌,其显著特点就是“德”在君子文化构成中的显著体现。中国集体人格中的君子形象,成为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有力佐证: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一名君子从自身到对待周围的人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君子人格都给出了完美的阐释。君子心中怀德,就要明确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念;心中怀德的君子,要努力将道德传播出去,向风一样让民众随着道德之风而动。一面是修身,一面是兼济天下,君子之风之所以高尚,我认为其在道德层面上做到了大我和小我的有机统一,充分的体现了个人在社会文明进步之中的作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急切的提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君子之道”的传扬于发展。这不仅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传承,“君子之道”的应用,还将使得“德”文化再一次盛行于中国大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不是一条涓涓小河,而是一条波澜的大江。仅此一文,我们很难洞察中国文化的全貌,佛教、道教、理学等文化成果在中华大地上同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阅读完中国文化课的内容后,我真的为中华文化感到由衷的骄傲,我们要感谢我们现在精神上的一切中国印记,因为这些印记,历经千年历史的风霜,只为与你在生命中的今日有一场浪漫的相遇。我们还要由衷的感谢中国文化史上的每一位先哲,这样精彩的文化在你们的手中发扬然后传承。
中华文化,必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