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吾师还在“读书”——06级校友臧家超
念及恩师
谈及读书时光
心中自是有许多话想要表达
2006级公共事业管理臧家超同学
用一篇《吾师还在“读书”》
书写着感恩与怀念
Q:什么契机促使你写了《吾师还在"读书"》这篇文章呢?
A:这个周末我去省图借书的时候,发现了老师写的新书。我发现老师在书里面用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记录了他和某一届读书会的同学的讨论内容。我就想起来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是用简单的录音笔记录下来我们的讨论过程。老师坚持这么多年应该是非常不容易,这么下来,他可能也带了好几拨儿这样的学生吧,所以我有感而发,觉得应该写一写我的老师。
2008年下半年,老师读博归来开始给我们上课,不久之后提出组建读书会,同学们可以自由报名。一开始报名人数众多,可听到老师提出要读的书是《拯救与逍遥》,大多数人就不再报名了。同学们觉得怎么也得读《国富论》这样的大部头经典,《拯救与逍遥》是什么,不如不读。最终大约有十个人参加了读书会,由于这本书比较小众,几乎跑遍济南所有的新华书店也没能买齐十本书,就轮流先读着。
Q:当年知道阅读书目比较难啃后,有些同学不再继续参加读书会了,为什么你依旧参加呢?
A:作为一个文科生,当时对这种社科类的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参加过一两次之后,觉得读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再就是因为有老师的讲解吧。毕竟也有几个同学一直在坚持,所以就坚持了下来。
Q:读书会期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时刻是什么?可以描述下吗?
A:第一个有印象的是当时起名字,起了个叫“南山渠”读书小组,是以燕山校区当时这一条河的名字命名的。有点儿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不知道老师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个想法。
第二也不算是某一个时刻,应该是一段时间。刚开始的时候读书会大约有十来个人,后来读了一段时间走了有两三个,当时老师让他们写一个类似于提出退出小组的申请,差不多那两个周又退了两三个同学。最后留下读书的是九个人,大家读起来可能兴致也不是很高,那应该是低落的时候吧。好在大家也坚持过来了。
学院为支持我们读书,提供会议室作为我们的读书场所,每周四上午没有课,这就成了我们固定的读书时间。具体流程是先由一位同学朗读一段内容,其他同学相继发言,然后是老师点评,最后是同学们互相讨论老师再解答问题。读书的时间是心最平静的时间,这半天我们远离电子游戏,远离校园外的喧嚣,远离一切干扰我们读书的杂念。随着读书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书没有那么难读,开始对书的整体架构和作者讨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收获也越来越多。然而,读书小组自成立起就一直伴随着争议,有些风言风语流传开来。有人说老师组建读书小组是为了出风头,有人怀疑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读哲学有用吗,甚至还有人散播老师领着我们读的是基督教书籍。老师一直顶着巨大压力,可老师坚持了下来,读书小组持续到大三结束,同学们面临考研复习和择业,再无法坚持读书了。解散的时候我写了一首小诗送给老师,老师精心折起来夹在书里,不知现在老师是否还留着。
Q:文章中你对于读书会前后参与过程的那段记忆的再现很抓人心,当年读书期间的你也是一个文青啊,还给老师写了小诗。
A:写小诗不是那种新诗,只能说是七律吧。诗的内容记不大住了,不过当时我也表达了一点儿悲观的想法,因为当时毕竟是要解散了。读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可能只读了一本书,就觉得内容有限。不过想想现在想起来,读书还是有用的。
记得是“散伙饭”的那天晚上,回宿舍的路上老师给一个读书小组的成员列书单,叮嘱她读研期间要多读书。老师说了几本书我都接话说我知道,老师面带愠色说道,这几本书我都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你说你知道,你知道吗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钻研问题不深。这确实一语中的,到现在我这毛病都没有改正,愧对老师的教诲。
Q:在大学毕业后,什么时候你发现当年参加读书会,读读哲学也有"无用之用"?
A:这本书牵扯到“拯救”这个字眼儿,我不知道理解对不对,但大体意思就是说,你在很迷茫的时候怎么才能拯救自己。为什么有用呢?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小事吧,其实也挺有意思的。我们毕业以后,有一个女生,就是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退出的一个女生,她毕业的时候选毕业导师的时候是选了牟老师。她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很迷茫,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又不知道该如何坚持下去。所以当时就走了。因为我是在济南的同学,她就找了我,一起去老师家里坐坐。然后老师就跟她聊了聊。不久之后,她从浪潮辞职,回去考了武汉的一个大学。可能读书不是说那本书有什么用,只是传递一种精神和读书的方法。
老师在自己新书的前言里提到他是自己导师最“愚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老师确实是够“笨”的。组建读书小组不是老师的教学任务,老师不需要牺牲掉自己的时间无偿地陪我们读书,回答我们稚嫩的问题,可他就是这么做了,而且一直在坚持,坚持培养了一批批学生。老师曾经调侃自己的名字,父母希望自己“牟利成”,可他自己却从不知道该如何牟利。我想正是因为老师“笨”,正是因为老师不知如何牟利,才能专心治学,才能把自己的学生送到更高的位置。至此我明白,老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严谨治学,对答案执着追求;意味着远离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意味着教书育人孜孜不倦,不求回报。
Q:我从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你一直挂念着牟老师。
A:确实是比较关心老师,现在虽然手机里有他的号码,但都不知道号码变没变。都有三四年的时间没有联系老师了。当时我对他的一个承诺吧,算是作废了。因为当时我考的是社会学,后来没考上,然后我就对老师说,我会把社会学作为一生的兴趣爱好的。好像工作这么长时间后也慢慢淡忘了,真是没有读什么社会学的书。看到老师在他的书里和学生们讨论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我又把书翻出来,准备重新读一遍。
Q:这么挂念着老师,为什么不主动去联系下呢?
A:这种想法有时也是挺奇怪的,反正觉得……对不起老师或者是水平达不到老师那样的高度,主要是觉得羞愧吧。或者说是对自己的一种羞愧,原来自己应该去读哪些书,然后又没读,觉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自己。
Q:师生情有“情”才是最难能可贵的。现在财大校园里也有读书会,读书会还在校园里延续。请问,你想对现在几乎还能周周与自己老师碰面、依旧在校读书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
A:现在是知识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有一部分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老师越来越觉得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学生去交流,对自己其实也是一种提高,对学生同样是好事。师生尤其在大学里面直接接触会很少,一堂课上完课就走了,有这么一种机会能给老师交个朋友确实是非常珍贵。
就跟老师说的一样,读大学期间是你最后拿出整段的时间来读书的机会了。有了工作、家庭之后读书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在校园期间多读书,多掌握一门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到了工作的时候再去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还要付出金钱,付出人情一类的。
同时,谢谢官微给我这个机会来分享。
老师曾说,大学不是职业介绍所。你们不需要忙着去积累社会经验,你们应该做的是抓住工作前的最后一整段时间好好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积蓄自己的力量,同时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现在想来仍觉得受益匪浅。
习惯阅读
感念吾师
读书的力量
只有读书人知道
山东财经大学(党宣)新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