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高水平学科

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财政学简介

2011-12-22 浏览:


一、学科的基本情况

(一)学科地位
  财政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6年被列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是当时我省应用经济学科中较早的省级重点学科,之后又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学科、“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
  1998年取得我省第一个财政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9年被列为省级高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是我省应用经济学科中较早的改革试点专业;
  200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强化建设项目;
  2004年《财政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6年省政府批准财政学科设置“泰山学者”岗位;财政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委宣传部在我校设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重点研究基地;
  2007年财政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财政部与教育部在我校设立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财税实验室;财政学科获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项目;
  2010年财政学教学团队被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
  2011年在该学科设立山东省地方财政政策研究基地。
  2011年获得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

  经过”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建设,财政学科在省内外的地位得到了加强,科研成果层次有了新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创新,研究生培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专业特色与优势日趋凝炼,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师资队伍
  该学科现有专业教师3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86%,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占65%;现有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4人;有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等全国性学术组织理事5人;拥有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生导师的3人;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已经形成以中青年、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是山东省高校财政学学科中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院校之一。

(三)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7项;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税务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等A级刊物发表论文36篇;在上海三联书店和中国财经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4部;获得山东省社科、山东省高等学校、山东省软科学等优秀成果奖21项。

(四)研究方向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形成了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制度研究方向
  2.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研究方向
  3.税收理论与税制优化研究方向

(五)实践教学
  在原财政部部属院校中,我校财政学学科率先建立了财税实验室和财政模拟实验室;实验室配置有价值220万元的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建设有24套仿真性很强的税收模拟查账资料;我们还在全省财税部门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通过实践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距离。

(六)办学条件
  目前,拥有1个省部级实验室;有2个省级研究基地;有实验室面积达26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38万元;藏书量达2.5万余册。

二、学科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们以省级重点学科规划为基础,以“泰山学者”岗位和“山东省公共财政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基地”、“山东省地方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为平台,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把我校财政学学科建成本学科领域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一流学科。

(二)具体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总人数达到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总人数的70%;将我校财政学学科建设成全省财政学学科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将我校财政学学科建设成全省财政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成功申报财政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创造条件。

(三)预期成果
  取得3-5项标志性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在国家权威学术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左右;出版学术著作(系列)10部;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高层次成果奖3-5项。

(四)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发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作用,带出一支队伍,推出一批成果,形成一套机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扩大学科的影响。形成以学术团队为主体、团队与梯队有机结合,以带头人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以成果为支撑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新机制。
  二是实行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岗位责任制,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建立稳定的学科群体,不断推进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三是实行培养与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学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养和引进财政学学科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
  四是结合”山东省公共财政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基地”和”山东省地方财政政策研究基地”的建设,实行课题公开招标制度。
  五是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从学科建设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在国外学术刊物(前150位)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实行奖励。
  六是学院将安排专项资金,对学术专著及博士论文出版予以资助,并形成系列文丛,扩大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术水平。

三、学科建设规划内容

(一)学术队伍
  1.岗位设置
  设置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3 个,按研究方向设置单位关键学术岗位6个;
  设置教授岗位 15 个,副教授岗位20个,讲师岗位 5个,助教岗位 2 个,总人数计划达到 42 名;
  新增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6名,达到总人数的71.4%。
  2.基本措施
  稳定人才、引进人才;
  营造宽松学术环境发挥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本单位工作;
  置关键学术岗位按照研究方向配备主要学术骨干;
  优化主要学术骨干知识结构。

(二)条件建设
  1.本学科实验室、资料室的建设
  本学科财税实验室的使用面积预计到2015年增加到320平方米;计算机等主要设备实现更新换代;模拟账务资料要重新设计,以适应会计制度调整变化的要求。
  资料室使用面积2015年达到的180平方米;提高资料室的开放程度,面向本科生开放;增加藏书量,计划每年购买新书3000册左右;增加期刊种类,到2015年达到的300种,特别是一些权威的国际学术期刊必须增加。
  2.购进设备软件
  购进税收模拟实验室成套设备,价格30万左右。
  财政、税收实验教学软件,主要包括金税工程软件、国库集中支付软件、部门预算软件、政府采购软件、税收征管软件等,共计价值100万元。
  3.资料室建设
  从学科建设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增购一批外文图书资料和有关设备;
  提高资料室的开放程度,加强图书资料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借阅制度,提高图书资料的使用率,使现有资料能够发挥作用,待条件成熟后,可参照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强化与学校图书馆共同组建的“公共财政与公共管理文献信息资料中心” 建设,增设研讨室、图书资料库和网络阅览室,增加专职人员负责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4.网络建设
  加强网络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资料搜集与整理系统。保持各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室和实验室与校园网连接畅通,使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网络中心注册并获取免费使用资格畅通无阻。
   配合学校校园网建设,加大电子资源拥有量,增加各种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的购置数量,继续订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适当增加外文期刊数据库的购置数量,为财政学科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便利。

(三)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
  在“十二五”期间至少承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等学术会议,掌握财政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及研究重点和趋势。
  计划安排4-5名学术骨干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作访问学者;同时计划安排4—5名学术骨干赴兄弟财经院校作访问学者,同时邀请兄弟财政院校的教师来我院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授课工作。
  安排4—5名教师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友好院校从事学术交流活动。
  举办2次全国财政基础理论研讨会和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等专题研讨会,主要围绕财政基础理论和财政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出版会议论文集。
  邀请3—4名国外高校知名财政学者来我院讲学。

(四)人才培养

1.研究生和本科教育培养
  “十二五”期间,根据“适度扩大规模,努力提高办学层次”的原则,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控制在年招生300人的水平,重点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税务专业学位)。至“十二五”期末,硕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计划增长到8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200人左右。2012年顺利通过包括财政学在内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验收,力争2013年财政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
2.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积极探讨21世纪财政学学科发展方向、教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实现财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科、法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
  在进行观摩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财政学》、《税务检查》等课程建设和改革,增加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扩大课程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所有任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技术,并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探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教学经验交流。
  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案例教材,实施案例教学。
  加大双语课的授课门数。
3.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不断完善实验室教学,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成立大学生学术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活动,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纳入学分管理。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督促作用,鼓励学生学好语文、哲学、美术、音乐欣赏等课程。
  鼓励学生成立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学生团体,经常开展活动,发挥学生的各项潜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新型人才。
  结合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任务,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参与型、互动型、案例型等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多规格、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

(五)建设经费投入使用预算
  筹措建设经费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将泰山学者岗位建设资金、教育部特色专业专项资金、山东省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基地、山东省地方财政政策研究基地等建设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学科建设,可以投入的资金总额为每年50万元以上。
  将服务社会筹措资金用于学科建设。预计每年可投入学科的资金约15万元。
  积极开展科研横向合作,特别是山东省财政厅、国地税局等合作,开展共建,预计每年可争取资金40-60万元。
  与企业合作开展税收筹划,并进行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培训,用于重点学科投入的数量预计在每年10万元。

(六)科学研究计划
  1.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完成已经承担的2011年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把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创新研究、财政分权及分税制转型问题、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强化问题及税收理论与税制优化问题作为研究本学科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力争申报国家级课题6-8项,积极争取省级研究项目20项左右,国内外合作研究项目10项左右,为财税部门和企业提供咨询研究10项左右。
  2.力争取得3-5项标志性研究成果。计划在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供给均等化及制度优化)、财政分权及分税制转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及税制优化等研究方向,在国内顶尖期刊发表标志性学术论文1—2篇;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3项;完成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
  3.拟采取的措施
  (1)对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经费使用完全由课题负责人来全权支配使用;
  (2)对立项课题进行资助。对经立项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学院按学校配套的50%配套资助;
  (3)对高水平专著的出版实行资助;
  (4)对其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给予重奖,凡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补充奖励50%,对完成的标志性成果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补充奖励100%。
  (5)科研经费拟采用以下渠道筹集:一是积极组织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软科学项目,争取每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3项,软科学项目2-3 项;二是从学院创收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三是积极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取得资助经费。
  “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争取达到360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达到232万元,占科研经费总额的64.4%。

(七)对社会贡献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税收中介服务、税收咨询、税收筹划等方面,结合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探讨为社会服务的路径和方式,并力争取得实效。2011年已经为各地财税实际工作部门举办业务培训班多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侧重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难点问题开展各项研究工作,虽然成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如对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等,都可以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四、学科管理体制
  1.建立学科负责人责任制度,学科负责人负责设计学科发展目标,制订学科规划,并负责组织学科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统筹安排学科教学、科研力量,协调不同研究方向各学术带头人的关系,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以形成一朝气蓬勃、勤奋上进的教学科研群体。
  2.建立学术带头人聘任制度,规定聘任期限为5年,明确规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在规定考核期限内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解聘。学术带头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院学术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是否聘用。受聘人员必须签订有关合同,明确学院和受聘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保障受聘人员享有规定权利的同时,要求受聘人员必须承担相应工作义务。
  3.建立岗位津贴制度,学科负责人、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实行“学校+学院”年度科研津贴制度,科研津贴由个人自主支配。
  4.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5.建立和完善预备课题负责人制度。课题负责人在学科负责人的指导下,负责组织科研力量及课题选题论证工作,课题一旦立项,根据课题级别学院提供配套经费,课题资金完全由课题负责人支配,在课题组成员之间统一调配使用。
  6.建立教学与科研人员双重目标制度。实现教学科研任务并重,积极采取措施协调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为避免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发生,本学科建立了量化计分办法。课时和科研可以按照规定标准折成分数,分数的高低与津贴直接挂钩。适合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多的科研工作量来抵补课时的不足,而适合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较多的课时来抵补科研工作量的缺口,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挥不同禀赋的教师的比较优势,实现教学科研工作并重,比翼齐飞。为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对年轻教师完成的科研工作量,给予超额奖励,如副教授完成教授科研工作量,除得到教授应得到的津贴外,还可乘0.2系数,依次类推,以充分调动年轻的助教、讲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上一条: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简介下一条: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简介

关闭

Baidu
map